通江县广纳镇党委副书记张诏:
真情暖民心 实干解民忧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崎芳
在通江县广纳镇的田间地头、施工现场、产业园区、农家院落,总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他以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怀揣着一名基层干部的理想与激情,点燃群众心中战胜贫困的希望之火,他就是广纳镇党委副书记张诏,是全县全程参与、见证、推动脱贫攻坚的乡镇党委副书记之一。
2016年,张诏来到广纳镇工作,镇党委书记在班子分工时找到有过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经历的他。张诏没有犹豫、更没有退缩,勇挑重担,毅然接受了党委的安排。
全镇农村交通建设滞后、水利设施薄弱、致富产业贫乏、群众贫困程度深,建档立卡贫困户1457户4761人,贫困发生率12.3%。干部群众见到张诏年纪轻轻,都在质疑他是否能担起脱贫攻坚重任。面对群众的疑问,张诏暗下决心,把准贫困的脉、下好对症的“药”。
为尽快融入群众、摸清镇情民意,张诏带领镇上的扶贫干部,走农户、访民情、话政策、谈发展,与大家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需,一边听,一边在《工作日志》上详细记录。
“张书记,我们的路不通,喂肥的猪儿没人收。”“今年天旱田都起了裂,谷子都要绝收了。”“我家娃娃生病花了十几万元,现在恼火得很。”……就任一个多月,张诏走遍全镇21个村100多个贫困家庭,走访中群众说得最多的、盼得最紧的就是解决路、水、病等问题。为确保贫困户按期脱贫,他指导村两委和帮扶干部采取分类指导、分户施策、精准帮扶的策略。
为切实转变群众观念,推行“帮扶干部向贫困户承诺、贫困户向帮扶干部承诺”的驻村帮扶“双向承诺”,明确干部帮扶职责,同步落实贫困户主体责任,转变贫困群众“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思想。
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硬指标,张诏带领专班逐村研判广泛协商,因村制宜盘活山林、土地和闲置资产,采取自主发展、入股分红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搞项目、跑资金、督现场、找销路,都有他的身影。梓潼村的肉牛、佛驹山村的富硒兔、万轮村的铅笔厂、石庙村的稻渔、龙家扁村的耙耙柑……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一年比一年多。“现在集体有钱了,整治道路隐患、维修水利设施等问题村上能自己解决。不处处依靠政府,工作有底气了,群众与干部的心也贴得更紧了。”龙家扁村党总支书记黄勇说。
目前,张诏还积极探索出“转移就业一批、土地流转一批、就近务工一批、收益扶贫一批、庭院增收一批”的发展机制,对青壮年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鼓励外出务工增收;引进业主规模发展特色产业,走“公司+专业合作社+脱贫户”路子,鼓励脱贫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增收,群众除流转土地获得收入,还能在产业园区就近务工获得收入;发动群众将房前屋后去杂去灌,利用闲置的土地、林地和水塘发展以菜园、果园、养殖园为主的庭院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