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作家
黄政钢
创作长篇小说是极具难度的工作,作家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水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生活。
这里的生活,指的是作家对于自己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特别是与历史有关的内容,作家还应当熟练掌握作品反映的历史时代的风土人情。只有这样,他所写出来的东西才具有真实感,才能让人信服。
关于这一点,建国之初的许多作家都能做到。无它,肯下死工夫、笨工夫而已。与现今某些作家比起来,他们的身上肯定少了些许“过于聪明”的东西。因为他们认为,要反映生活必须深入生活。
本来这是一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则,但现今许多作家对此嗤之以鼻;内心那种躁动地表现欲望、急功近利地功利企图让他们不愿也不想去吃苦、去体验生活。对于自己所写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场景,特别是与之有关的生活细节,他们更多的是靠瞎编乱造来加以解决,甚至有些所谓的“历史小说”,一看就知道作者缺乏起码的历史生活常识。所以,时下读者们所能读到的长篇小说精品,说真的也并不多。因此,那个时代的作家们是值得让人缅怀和尊敬的。
柳青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别的不说,单从为了写好小说,作为高级干部,放弃在城市的优越生活而回乡当农民这一点来看,真就让人为之点赞。
传世巨著《创业史》,的确真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新旧两股势力的激烈交锋。其中许多细节描写,若非亲身经历过,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些经历,有的是作家本身的生活体验,有的则是作家为了让小说更加真实专门去体验的。
读过《创业史》的人都知道,梁生宝率领蟆河滩互助组进终南山大山里割竹以增加集体资产是该书重点描写的章节。主要写集体化了的中国农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惜吃苦流汗,同时梁生宝本人也在战斗的历程中不断成长。无疑,这几个章节写得非常成功,因为这恰恰来源于柳青的亲身体验。
据《柳青传》记载,《创业史》第一部写成后,先在《延河》月刊上连载,起名叫《稻地风波》。连载后不久,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出版该书。为了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特意准备将该书赶在1959年三季度出版。在常人看来,能让自己的作品早日面世是件多么快意的事情。不料,柳青本人竟然不同意。
为什么呢?因为柳青觉得本书中“进山割竹”这几个章节他是听旁人说的,他自己并没有亲自去体验过,故他觉得不放心。所以,他专门给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写了一封信,要求暂缓出版:“故事的第一部,如果草率从事,出版后发现遗憾很多,我如何能写好以后的主要部分,心情如何能好?对读者也是不负责任、不尊重的。至于‘献礼’,在刊物上发表已经够了。我是一个有病的人,工作慢,请你们不要试图改变我的想法。作者认真,对出版社绝无坏处,绝不是给出版社为难。请你们从第三季度的计划里抹掉,改在明年第一季度。请原谅,这是不得已的事情,怪我预见不到。”
写完这封信后,柳青就决定即刻上终南山,去走走割竹人爬过的山、走过的路,以此感受一下梁生宝当年带领大家进山劳作的氛围。
而从城里出发到割竹的地点终南山韭菜滩,单程上百里,没有公路,只能靠步行。为了有个照应,柳青约了自己在城里工作的侄子相伴而行。他们背了些干粮,天还没亮就启程出发,一路沿着蜿蜒的山路往山上爬。此时的终南山尚处在未开发的状态,山林属原始森林,山路上各种藤蔓和灌木交织缠绕,崎岖难行。在这一过程中,柳青一边走,一边站在陡坡和悬崖边上认真观察干活人的姿态和表情,看他们怎样砍柴,如何使用镰刀,怎样在陡坡上走路。同时,他还有意与这些干活的群众拉着家常,听他们摆谈割竹子的枝丫打成扫帚的全过程。
割竹人就在他的眼前,就在悬崖边上为着生计而辛劳着。柳青详细地观察着他们怎样在峭壁上攀爬,脚踩在哪里,手抓着什么。还没有走到韭菜滩,天就黑了。柳青和侄子就歇在半道上,天亮以后继续赶路。仍如昨天一样,他边走边观察在山崖上采竹子枝丫的情形,终于在第二天天黑以前,赶到了梁生宝当年割竹丫的宿营地韭菜滩。这样,他心中就对山里四下环境以及割竹的全过程了然于胸了。
在《创业史》第一部的第二十二章、二十三章里详细记述了梁生宝带领互助组的社员们在苦菜滩(韭菜滩)安营扎寨,白天爬坡上岭割竹,晚上夜宿窝棚,以苦为乐的情形,特别是梁生宝背着在割竹中受伤的拴拴回窝棚一节更是写得如亲见一般。
这是肯定的。因为柳青真的去体验过、观察过。
(《柳青传》,刘可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