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7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3  字水 【返回】
    夏日食苦苣
      管淑平

      进入大暑后,伏天的节奏算是热热闹闹地被拉开了。烈日似火,蝉声不绝,幸好,炙热之中还有开胃的苦苣送来阵阵清凉。

      苦苣,一种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其叶如针形,花朵呈黄色,瘦果为褐色,味道微苦,其叶中汁水恰好,具有很好的清暑解暑作用。记得《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曾这样描述苦苣的:“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里所说的“荼”,就是现在的苦苣,即一种很常见的苦菜。

      苦苣,在乡村随处可见。当你在赶往麦田的路上,或者漫步山间小路,若细心观察路边那些朴素的植物,你一定会最先发现苦苣。它们很谦卑地生长着,绿意盈盈,无拘无束,小小的一丛丛,挨挤成团,透着生命的朝气。你若是在雨后去寻找它们,肯定会被惊艳到。小路是潮润润的,那些植株上挂着露水,水珠从一片叶儿滑落到另外一片叶儿上,最后趁你不注意,悄悄地滑落到地面融入泥土,留给你无尽的遐想。

      在农家人的餐桌上,你也定会见到苦苣的。小时候,喜欢吃甜食的我对苦味的食物往往避之不及。然而,在众多的苦味菜肴当中,苦苣却是为数不多的且我又能够接受的与苦味相关的一种了。妈妈知道我挑食,所以,做苦苣菜的时候,她特别地把苦苣用煮沸的水焯过两次,然后按照一定比例的调料均匀地撒在苦苣上,再配上鱼腥草、凉皮,外加葱姜蒜末的点缀,一道简单的凉菜便做好了。翠色的茎叶在青花瓷盘中静静地舒展开来,带着调料的酱香味和植物原本独有的清香味。苦苣的苦味,在食物与食物的搭配、磨合之下,全然消失不见。“小园桃李空,数棱独苦苣。同心相过时,小摘为烹煮。”至于南宋诗人滕岑在诗文里提及的烹煮苦苣又是另外的做法了。

      其实,若到说苦,苦苣是谈不上真的苦的。它不同于苦瓜苦得那么浓厚,也不似中草药所散发出的苦味那么燥烈,诸如黄连、黄柏、苦参一类。苦苣的苦,是平而清的,如水上泛起的涟漪,让你的味蕾轻轻地就那么一惊:哦!这苦,苦得悠然,苦得欢快,苦得有滋味!

      人们对植物似乎素来都有一种剪不断的情节,有的人流连于它们的观赏,有的人驻足在它们的味蕾上,还有的人则深深地倾慕于它们的性味、归经、功效,以及所体现的药用价值。记得《神农本草经》中是这么描绘和评价苦苣的,“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可见人们与苦苣的缘分结识已久。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曾记载:“苦苣有治血淋痔瘘之功。”想来,当一种草木被人们悄悄地记录下来,幸运的不仅仅是草木,还有那些因草木的衬托和帮助而变得更加美好的人。

      伏天苦夜短,暑热自蒸腾,幸有草木随,清欢且欣然。夏天幸有苦苣相伴,清凉款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