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7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3  字水 【返回】
    甲壳虫风扇
      高会

      河流从村边淌过,河面上藕花娇艳,荷叶田田,青蛙在荷叶间跳跃,时而钻入花丛,时而浮在水面。河边绿树成荫,夏蝉紧拥着枝条,高亢地吟唱。暑期来临,蝉声和蛙鸣几乎要响彻整个空间,它们好像在进行激烈地角逐,狠命地刷着存在感。在那个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生活在这儿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消暑方法。

      第一种,受蝉的诱惑——上树。母亲们在树下一边洗衣服纳鞋底,一边聊着家常。孩子们则爬上树干,躲在浓荫处捉知了,兼乘凉。站在高处最先感知风来,树叶微动,便心生欢喜,有时还会下意识喊一声“风来了”。这一下,即将到手的知了惊跑了。那时候爬树是每个孩子都有的本事,柳树上得去,高大的杨树照样爬到树顶。调皮捣蛋的男孩子有时把父母惹急了,眼看笤帚要落到自己屁股上,蹭蹭几下爬上树干,到树上凉快去了,还逃过一劫。

      第二种,受青蛙的启示——玩水。淀边水多,不会游泳的话每天都会面临危险。所以游泳是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不用找教练,每个家长都是游泳能手。经常泡在水里,跟着父亲摸鱼逮虾,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我们小学时不放暑假,麦收时放麦假,秋收时放秋假,淀里水乡割苇时还要放苇假。因为农村的老师多为半工半农,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才尽教书育人之责。所以放假就是留给老师干农活的时间。因此酷热难耐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校学习的时间。

      每到下课铃一响,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约一分钟转到学校后的小河边,扑通扑通跳下去,真像下饺子一样,在水里翻滚起来,那个舒服啊!掐枝荷叶扣在头上,揽过一朵莲花,鼻子嗅过去,静静地体会花香和河水浸透皮肤的凉意。当铃声再次响起,人们一跃而起,露出水面,提着鞋,噔噔噔噔跑回教室。坐在课桌前,头上衣服上的水还在嘀嗒。这样每天都要跳河里几次,当然这河水并不深,旁边还有死死盯着我们的老师的眼睛。

      最难忘的是甲壳虫风扇的诞生。晚上,我们会在院子里纳凉。父亲把煤油灯端出来,颤动的小火苗发出微弱的光,在旁边点燃驱蚊的草绳,烟雾飘散。母亲搬出自己织的苇席铺开。我们斜躺着围在母亲身旁,父亲拿着大蒲扇给我们扇风,与我们一起听母亲讲故事。正听得起劲,突然有啪嗒啪嗒的声响传来。拿出手电筒跑树下一照。“哦,是甲壳虫。”好几只从树上掉下来。只见它们有中指指肚那么大,外壳发出黑褐色的光泽。我捏起一只拿在手里,它展翅要飞,翅膀坚硬,晃动着几只小爪子竭力挣扎,小眼睛瞪着我发出幽幽的光。听姐姐说这是害虫,我们对它有了敌意,于是用它制作一个甲壳虫风扇。我们从墙边戳着的一捆秫秸里抽出一根,截取大概一尺长一段,剥去外皮,表面变得光滑干净。再截一段半尺长的苇秆,从横截面用刀劈成两半,一半的一端插入甲壳虫头部和躯干的连接处,另一端插入秫秸中间部位,两手托着秫秸两端,甲壳虫便环绕秫秸飞起来。像旋转的风车,发出“嗡嗡”的声音,翅膀扇动起缕缕轻风,也扑面而来。我们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那叫一个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