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而诱之亲而离之
——《史记》中的“反间计”和“离间计”(下)
陈礼贤
读史劄记(31)
上次说了《史记》中写到的反间计,此番再来看看离间计。
二、离间计
《孙子·始计》有段高论:“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所谓“亲而离之”,就是敌方内部关系原本和睦,我方设法离间之,使其产生猜忌、隔阂,终至关系疏远,进而分化瓦解,乃至互相仇恨。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离间计”。《史记》中的许多战例和事例说明,此计实乃制胜法宝。
用什么方法离间对方,视具体情况而定,以财物、金钱买通要害人物,编造谎言,是常见之法。
秦国离间东方六国
设计者:尉缭、李斯
行计者:秦国谋士
受计者:各国重臣
后果:各诸侯国削弱以至灭亡
秦国以重金收买山东六国之大臣,破坏六国的君臣关系,进而削弱它们的对抗能力,在战国后期的特定局势下,其效果是极为显著的,有时,它的破坏性比一支数十万的军队还要大。
在秦朝历史上,先后有两位大臣提出这种建议。先是尉缭向秦王政献策:“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勿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始皇本纪》)接着是李斯鼓动秦王并提出具体建议,“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李斯传》)
秦始皇采纳了他们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能收买的,就多送财物加以收买。有一个较为典型的事例是:齐国丞相后胜,“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脩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后胜受秦厚贿,屡劝齐王建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御秦。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齐王建听从其计,不战而降。齐亡,秦统一中国。(《田敬仲完世家》)
赵国名将李牧也死于秦人的离间计。战国后期,赵国的军事实力不如秦国,但有李牧这一军事砥柱,赵国也多次取得了战胜秦军的奇迹(公元前233年,李牧率赵军在肥地大败秦军;公元前232年,李牧再度击败秦军的进攻)。李牧率军与燕军交战,也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当时,李牧是一身而关系赵国安危的人物。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军王翦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御敌。王翦忌惮李牧的军事才能,“恶之”,实施离间计,用重金收买赵王迁身边的宠臣郭开,郭开在赵王面前屡进谗言,说李牧意图谋反。昏庸的赵王迁居然信其谗言,捕杀李牧而自毁长城。三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赵国灭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郭开还曾使人谗害廉颇,使之不得用于赵。明代学者陈仁锡因此感慨:“秦、胡数十万人杀颇、牧而不足,一郭开,杀颇、牧而有余。”可见谗臣之凶狠,亦可见离间计之凶险。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秦国不用离间计破坏赵王与李牧的关系,李牧能继续指挥赵军作战,则赵国不会那么快就灭亡。如果齐相后胜不被秦人所收买,秦国攻打其他诸侯国时,齐国能派出援军,共同抵御秦军,那么,秦国也不会那么快就吞并了六国。
由此可见,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离间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实施离间计 揽得人才来
设计者:秦国内史王廖
行计者:王廖
受计者:戎王
效果:由余离开戎王来到秦国,助秦称霸于西戎
秦人善用离间计。他们不仅在军事上用,在人才争夺战中也用。《秦本纪》载:公元前626年,戎王听说秦缪公贤明,派由余出使秦国。由余到秦国之后,秦缪公与他相谈甚欢,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秦朝的历代君王中,秦缪公是最重视人才的,他采用各种办法招才揽才。而今有个难得的人才就在眼前,他当然惊喜有加。可是这个人才不是秦国的,不为我所用,怎么办?就问内史王廖:“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王廖知道秦王的心思,就献计说:“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王廖的计谋有几层意思,一是,针对戎王不曾听过中原乐曲这一情况,建议秦缪公给他送些歌舞伎女,借以改变他的心志。这是美人计。二是,那边向戎王请求,让由余延期返戎,这边则想办法留住由余不忙让他回去,以此疏远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后面这一计,就是典型的离间计了。此计一行,戎王一定会感到奇怪,进而怀疑由余。他们君臣之间有了隔阂,计策就成功了。缪公一听,这办法好,于是令王廖送给戎王十六名歌伎。戎王接受了,并且非常喜爱和迷恋她们,整整一年不曾迁徙和更换草地,牛马死了一半。这时候,秦国才让由余回国。可是,此时的戎王已经不是原来的戎王了,他的心志已然改变,由余多次向戎王进谏,戎王都不听。其间,秦缪公又屡次派人秘密邀请由余到秦国来,由余无可奈何,于是离开戎王,到了秦国。公元前659年,由余被秦穆公任为上卿(职同宰相),公元前623年,秦国采用由余的计谋攻打戎王,开辟了千里疆土,终于称霸于西戎地区。
离间计和美人计的成功实施,简直胜过几支大军的威力。
苏代间秦杀白起
设计者:韩赵两国
行计者:纵横家苏代
受计者:秦国丞相范雎
后果:秦军统帅白起自杀
秦国也有中计的时候。苏代间秦害死白起就是一例。
《白起王翦列传》载:公元前259年十月,秦军平定上党郡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率领攻下韩国的皮牢,一路由司马梗率领平定了赵国的太原。秦军压境,韩、赵两国十分担心,就派苏代去离间秦国君臣,以期削弱秦军。
苏代早已打探清楚,秦国丞相范雎与秦军统帅白起有矛盾。苏代到秦国之后,先给范雎献上丰厚的礼物,然后“推心置腹”地给范雎讲了一番别人不会讲也讲不出的道理: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苏代说,此次秦国进军,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到那时,秦王一定会封武安君白起为三公的,因为,他白起为秦国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他的。那么,白起位居三公了,丞相您呢?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您肯定不会甘心的。可是,您就是不甘心又能怎么样呢?已经成为事实了,也只好屈从了。苏代还说,如果秦军把赵国灭掉,北边的土地将落入燕国,东边的土地将并入齐国,南边的土地将归入韩国、魏国,而你们秦国呢,又能得到多少百姓和土地?既然如此,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与它们割地议和吧,不能再让白起建立功劳了。
白起原本计划立即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可是范雎忌妒白起之功,听了苏代这番话,就向秦昭王进言说:“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吧。”秦王不顾机会稍纵即逝之理,竟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双方停战,白起的计划泡汤。苏代之计成功。
不久,秦王又要攻打赵国,先派五大夫王陵率兵进攻赵之都城邯郸,但进展不大,秦王再派白起统率部队。但是白起不干了,他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白起讲,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邯郸委实不易攻下,原因是,一则各国的救兵纷纷开进赵国了;二是,秦国虽然在长平消灭了赵军四十多万人,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又空虚;三是,远行千里去攻打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秦军战败是必定无疑的。一句话,这仗不能打,我白起不能赴任。秦王又派应侯去请他出战,武安君白起仍然不肯,后来干脆称病不起。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但是,不仅邯郸没能攻下来,秦军还伤亡很多。秦王有些生气了,强令白起赴任。白起称病不行,范雎又来请,仍是辞不赴任。秦王大为生气,免去白起的官爵,降为士兵,接着又派人驱逐白起,不让他留在咸阳城里。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白起前脚刚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怀怨诽,不如处死。”最后,白起自刎而死。
苏代之计所以有效,是因为范雎贪图个人私利、秦昭王昧于形势所致。但不管怎么说,苏代的离间计,不仅害死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白起,而且迟滞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对秦国来讲,这亏吃得有些大。
勾践间吴杀子胥
设计者:越国谋臣范蠡、大夫文种
行计者:越国大夫文种
受计者:吴国太宰伯嚭
后果:伍子胥自杀;吴王死,吴国灭
吴王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因为信用奸臣伯嚭,中了越王勾践的计谋,身死国灭。这故事有各种戏剧翻演,可谓妇孺皆知。
《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兴兵攻打吴国,战败,“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率五千残兵败将躲在会稽山上),吴王夫差追而围之。这种情况下,越王派大夫文种去向吴王求和,文种跪在地上叩头说:“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吴王很是得意,正要准备应允,伍子胥马上阻止:“天以越赐吴,勿许也。”这是天帝把越国赏赐给吴国啊,不能答应他。文种回去将情况报告给勾践,并献计说:“吴国的太宰伯嚭十分贪婪,我们可以用重财诱惑他。”勾践同意,让文种给伯嚭献上美女和珠宝玉器。伯嚭欣然接受,并把大夫文种引见给吴王,且借机劝说吴王:“越王已经服服帖帖当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对我国是有利的。”注意,这时候的伯嚭,虽然当着吴国的太宰,暗地里却替越国办事了。吴王正要表示同意,伍子胥又阻止说:“今天不灭了越国,必定后悔莫及。勾践是贤明的君主,文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这回不听子胥的谏言了,赦免了越王。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勾践回国后,果然如伍子胥所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为复仇做准备。为了麻痹吴王,越王装成十分顺从的样子,还在吴国出兵攻打齐国时,率军助吴。但在暗地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让伯嚭经常在吴王面前替越国和勾践说好话。
伍子胥对此很是警惕,给吴王进谏说:“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吴王不听,还嫌他烦,就打发他去出使齐国。伯嚭趁机在吴王面前说子胥的坏话:“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好猜忌怨恨,时间久了,必为祸患。他怨怪大王不采纳他的建议,巴望大王伐齐失败,以证明他的判断正确,又装病不随大王出征。我听说他趁这次出使齐国之机,把儿子带到齐国托付给鲍氏照管。他仗着自己做过先王的谋臣,在国内牢骚满腹,在国外交接诸侯。”吴王听信谗言,派人赐给伍子胥属镂之剑,令子胥自杀。伍子胥自刎而死。
公元前473年,越国大军攻破始苏之宫,吴王求和不成,将死之时,方才醒悟:“我不用子胥之言,才有今天的下场。倘若死者有知,我有什么脸面去见子胥呢!”用白布蒙住双眼,自刎而死。(《伍子胥列传》)
可以这样说,吴国之败,败在伯嚭之手。而伯嚭之所以坏事,在于他被越国重金收买,甘愿为越国充当走狗,一面谗毁伍子胥,离间他与吴王的关系,另一面不断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这种吃里扒外的人,吴王竟言听计从,焉能不败!
没有封口的信
施计者:秦军将领
受计者:秦末赵王武臣部将李良
后果:赵王武臣等被杀
《张耳陈余列传》载:受赵王武臣派遣,李良平定常山(今石家庄东北一带)以后,接着要去攻占太原。李良率领部队走到石邑那个地方,秦军封锁了井陉,不能前进。这时,秦军将领给李良送来一封信,谎称是秦二世派人送来的,“不封,曰:‘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这信没有封口(此为离间计,故意泄露信中内容,以使赵国臣君互相猜疑),信里说:“李良曾经因侍奉我而显贵宠幸。现在李良如能弃赵反正归秦,我不但饶恕李良的罪过,还要让他显贵。”“良得书,疑不信。”李良看了信,有些怀疑--为什么不封口?是秦二世的意思么?等等。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加上秦军诱降,李良心里此时已经有些动摇。但是,他在行动上并没有什么反应。他还在犹疑之中。这时,发果秦军再施计谋,推他一把,可能事情立即就有转机,但秦军那边没了下文,李良就继续处在疑虑或观望之中。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回到邯郸,请求赵王增加兵力,准备继续与秦军战斗。
然而,这时发生了另外一件小事,改变了事情的走向。什么事呢?李良在回邯郸的路上,遇到赵王武臣的姐姐:
“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馀骑。李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
赵王的姐姐从外面赴宴回来,带着一百多随从。李良看这阵势,以为是赵王,便伏在地上通报姓名。赵王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将军,只让随从的士兵答谢了一下就走了。“李良素贵,起,惭其从官。”李良一向显贵(他曾为秦之高官),当着随从的面,感到很丢面子。这时,正好随行的官员中有人说:“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赵王的地位原来在将军您之下,如今他的姐姐、一个女人家竟不下车给将军行礼,也太小瞧您了,我去杀了她。李良收到秦军的书信,正在犹豫中,现在突然遇上这等事,盛怒之下将赵王的姐姐杀死。随后,他率军袭击邯郸,赵王武臣等被杀。李良投奔秦将章邯。
三、几点总结
要说明的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本文分成“离间计”“反间计”两部分来讲,实际上,二者极为相似,有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难分别。
说它们相似,因为二者都是这样的:施计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在受计者和受害者之间种下怀疑的种子,造成受计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矛盾,让两者之间产生隔阂。
当然,它们还是有差别的。差别是,反间计中,受计者和受害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个在明里,一个在暗里。只有这样,计谋才能实施。离间计中,受计者和受害人之间的信息却是对称的,都在明里,或者都在暗处。比如,秦军统帅白起与丞相范雎,彼此心里都明白,他们之间有很深的矛盾,也知道对方在给自己使绊子,或对自己有威胁,但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愿或者没有办法化解这种矛盾。假如有第三方愿意加入进来,替他们排忧解难,他们之间矛盾也是可能消除的,那样的话,离间计或不能行。
无论是“反间计”还是“离间计”,一旦实施成功,都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少胜多,也可以弱胜强。秦在消灭齐、赵、楚时都用了反间计,这不仅让秦国获得了战事转机,取得了多场大战的胜利,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统一步伐,避免了因长年征战不休而带来的农田荒废、劳民伤财的严重后果,减少了社会经济损失。从这方面看,它们有其积极作用。当然,反间计也好,离间计也好,在某些时候,它们又是玩阴招、搞阴谋的代名词,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为什么反间计或离间计能够行得通?由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君王昏庸,不辨忠奸。这样的事例史不绝书,上述事例中也有,不赘言。二是,用人不信,任人不专。许多君王“多疑于臣”,结果是自毁长城。较为典型的是赵悼襄王,他信用宠臣郭开,竟两次中计,一不用廉颇,二斩李牧,结果赵国不久即灭亡,其教训特别深刻。三是目光短浅,器量不大。作为君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只看眼前,不计长远,他就容易舍本逐末,容易为小利所诱惑,也容易受人蛊惑而中计。四是臣子或下属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比如有的能力强而难以驾驭,有的忠心耿耿但性格上有弱点,这些都容易造成君臣或上下关系不睦,为敌方施行反间计(离间计)提供便利。
前面说过,秦国施行反间计、离间计的时候要多一些,也颇有成效。其中的原因,我想,这可能与秦国军事上强大、经济基础雄厚、人才众多和彪悍的民风等都有关系。因为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就不多说。